李商隐关于奉献精神的诗
李商隐关于奉献精神的诗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他留下的众多诗篇中,有很多表现了奉献精神的主题。这些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及人们对于奉献精神的理解。以下将从不同方面来探讨李商隐关于奉献精神的诗。
奉献精神的爱情观
李商隐的诗歌描绘的爱情,多半是一种奉献的精神。在他的诗歌中,不同于其他唐代诗人那种满腔热情的爱情表达,他更加注重情感沉淀后的爱情共处。例如《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其中有两句“提壶去携泉,不能别东君”,已经把爱情的奉献之道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诗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看到,李商隐相信爱情不仅仅只是激情和表面上的美丽,而是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需要无怨无悔地相互奉献。
奉献精神的道德规范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很多道德规范和奉献精神相结合的例子。例如《锦瑟》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昔日寒食少人行,最是橙黄橘绿时”,表明了李商隐对于寒食节的珍视,而接下来的“香车美人何处去,故园东望路漫漫”则表达了他对于将道德规范奉献给他所爱的亲友的思念。在另一首诗中——《夜雨寄北》中,李商隐则直接表达了奉献给祖国的军人所需要具备的道德规范。诗中写道:“万里无云空似海,群峰回首,烟霭交映成此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表现了他对于志愿军们英勇奉献,为国家保家卫国的行为的赞誉。
奉献精神的文化传承
李商隐的诗歌中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化传承的贡献精神。例如《夜泊牛渚怀古》这一首诗, 李商隐以“牛渚”作为出发点,通过渚上的古迹和历史遗物,提及了崇尚开明、智慧、勤劳、节俭的“牛渚文化”。这样的文化传承之道,不仅仅可以容纳时代变幻,还可凝聚历史磁场和某一特定时代文化,推动文化发展。正如赵树理所说:“传媒和文化学者在研究文化至宝和文化资源时,常常忽视了一种难题,那就是文化传承的方向问题。每一种文化,借助传媒的媒介面向现在和未来。这种面向就构成了文化传承的方向。”
奉献精神的社会责任
李商隐还通过他的诗歌表现出对于社会责任的奉献精神。例如《北青萝》这一首诗,通过北青萝植被的草原自然景观,暗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李商隐表现出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根源的环保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另一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要先自强,然后才能推动国家/社会的进步”这一社会责任的理念。正如诗中的这句话所言:“身间犹负箭,况乃群公后。”(徐志摩《程邨山先生诗》[1]),也就是先自强再推动国家/社会进步。
结语
李商隐的诗歌中展现出的奉献精神的不同表现,体现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及人们对于奉献精神的理解。他所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在发扬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和文化发展,成为了历史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现代社会也需要这样的奉献精神,来推动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