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楼的古诗
古诗中的楼
古代诗词中,楼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这篇文章将探讨几首含有楼的古诗,探讨它们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登高》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在这首诗中,“楼”是诗人登高远望的长架建筑物。在诗人的笔下,这座楼仿佛成了一座巍峨耸立的屏障,挡住了飕飕的寒风。同时,楼顶又是望远的好地方,让诗人在其中尽情欣赏江山美景,思考天下变迁。因此,这首诗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了流传千古的典范。
《鹿柴》
唐代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鹿柴》,其中也出现了“楼”的形象。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正走在山间,看到了遍地被绿草所掩盖的老庄田野。在传统文化中,鹿是吉祥象征,样子秀美,常常被视为世外仙境中的神兽。因此,当这首诗中出现“栖鸟飞更急,人迹起青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读者就仿佛置身在一片山涧之间。依稀可以看到,远处有一座楼坐落在山之上,俯瞰整个庄园,成为这片间隔在山间的世界的绝佳视角。
《别董大》
《别董大》是唐代王之涣的另一首名篇。与《鹿柴》中感叹山水美好不同,《别董大》则更多地发掘了真情实感。这首诗讲述了诗人与朋友告别的情境,情感真挚,感染人心。其中,“楼”是整个诗歌情节的中心。董方是诗人的好朋友,居住在鹤山之上,然而荣华夙贵却为宦途所扰。此刻,他情绪低落,不肯出任命令。在楼之上,王之涣与董方共同追忆往事,品味微醺。而这座楼的高度与缓缓墜落的醉态,一起加强了这个诗歌中耐人回味的情感。
《南乡子》
苏轼的《南乡子》出现了一座“城上楼”。在这篇较为长的诗中,苏轼以自然景色、民俗风情为背景,反映了他趁着闲暇时光周游南朝名景的心境。他感叹宫城建筑艳丽多姿,同时也触到了历史更迭之紊乱。这座楼,在南乡城之上,仿佛借着高度与诗人进行对话,传递了它对于岁月更替和人生变迁的思考。通过城上楼,苏轼得以挥洒不羁的心情,抒发对于自由和宽闲的向往,并成为书卷中永恒的佳作。
《题临安邸》
古代楼阁壮丽辉煌,临安邸之兴也不过埋没在朝代更替之中。然而,这种风范却活在文艺中。洛阳城里放歌舞、临安城里剡溪山的景色、楼阁高耸的城门楼、歌燕飞舞的梧桐树、晚霞泛起的西湖……这一幕幕,都是宋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苏轼《题临安邸》一诗,则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惹人神往的城池。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恐迟迟归,更多行人未至。”用一种凄美的笔法,生动而悠长地描绘了诗歌主题。这座楼阁,在诗人的笔下,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态度。城上楼虽然高,视野自由广阔,但此刻它却显得空荡荡的,与远方那等待的行人相伴,孤独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