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十五夜诗

十五夜诗

十五夜诗

十五夜诗:追溯源头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月亮最招牌的节日莫过于中秋节,而十五夜亦是人们心中传统的佳节,自是有着许多的诗歌将其永远铭刻。那么,什么是十五夜,它的历史渊源与诗人们的情感如何联系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什么是十五夜?

十五夜,是中秋节的一部分,也称为“月夕”或“上元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拥有着祭月、思亲、吃月饼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所谓“十五夜”,即指农历每月十五日的晚上,那时的月亮最圆。古人称其为“望月”,表达了人们将思念衷肠和美好祝愿寄托于明月的美好愿望。

十五夜诗:文学珍品

诗歌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别以描绘月亮的诗歌作品居多。十五夜正是诗歌中极受欢迎的一个话题。自唐代开始,如李白《静夜思》、白居易《望月怀远》、王之涣《登鹳雀楼》等,直至宋代陆游《钱塘湖春行》以及元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等现有《十五夜诗篇》几乎遍布唐宋诸位文人的笔端。

十五夜诗:情感要素

十五夜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植根于深厚的情感之中。古人们巧妙地将自己的家国情怀与思念之情融入其中。譬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这般: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或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样的诗句启示着后人对于节日情感的缅怀、对于远离家乡思乡之思的情感寄托。

十五夜诗:追随记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之一。而在十五夜即将到来之际,人们不妨拾起这些珍贵的诗句,让它们引领我们走进传统佳节的深处,我们并肩而行,与伟大的先辈们重拾记忆、打开思绪,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心灵呼唤。赏月,吃月饼,它们本身已足够美好了,如果我们在这美好的基础上,配上一些美好的情感,是不是就更加珍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