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三首诗
蝉语九泉,描绘与融入大自然的三首诗
蝉,作为一种在大自然中常见的昆虫,在诗歌中也常被诗人用来描绘大自然的一种方式。而“蝉的三首诗”中,更是将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蝉的生命力与韵律之美。以下,将分别从“共鸣”,“蛹化”以及“欲望”,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三首诗歌。
共鸣,蝉的召唤
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一首蝉“始知梦中说梦,又作蝉声泪落,惹人醒时见空,空自鸣琴坠地”的诗句。即便是在醒来之后,人们依旧可以感受到蝉的召唤,进而在蝉声中融入大自然。这正是“共鸣”的过程,蝉的声音和存在,成为了一个家和一个世界的呼唤和感召。
蛹化,蝉的转化
在《印度小史》中,陶行知写到:“(蝉)因蛹化而生长,安置于木屑下,每年冬寒两月,挂在枝头。至春即飞,一生不过两三个月。”。蝉是一个闪耀的短暂,它因蛹变而生长,而转化,再度呈现在世间。而这个过程,正好是想象和经历不同,拥有变化和转化的过程,造就了灿烂的人生。
欲望,蝉的韵律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诗人用“欲窮千里目”,象徵人类一直都在探索、追求,这也正是蝉所呈现出来的,在最后短暂的人生之中,带着自己的韵律,去追逐自己欲望的画卷。
自然与生命,融为一体的蝉
总结而言,三首诗歌诠释了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在蝉的生命之中,自然和生命融为一体。这民间中上古时期流传至今的柳叶章,印证我们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领悟,同时也积淀出了我们向前迈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