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的古诗
搏一世功名
自古以来,人们对功成名就的渴求都是源源不断的。古诗中也流淌着许多这样的探寻,努力获得的诗句。他们让我们重新审视追求功名的价值和动机,也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勇气和启示。
名利之暗
古代文人往往将功名和利益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上升到了一个高喊标签的地位。这一心态也在古人的诗歌之中流淌。譬如《枫桥夜泊》,作者在居高临下眺望水波沉静的画面之下有所感触,对名利之暗充满感慨。他感觉到,许多表面光鲜亮丽的人事物毕竟残缺不全,鲜花经不起近距离的观察,鱼龙混杂、交织不清的表象是工具,是权利,是利益的掩饰。
眼界如何
有些古诗则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想要获得成功、跻身功名光环之中,我们需要有怎样独特的眼界。这一点可以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得归。他以产生自诩为灵气、睇不起古代的富商巨贾、只愿攀登功业的琳琅多彩群众为鉴,希望自己能够以心平气和、自由浪漫的心态迎接大世界,从这个角度看待那些表面显赫的功名利禄,而非忙于追求并高傲自己的满足感。良好的“眼界”也是成为一名内心自由、深沉睿智的成功人士的必要条件。
无欲则刚
人们感受到顺应大千世界的眼界需要和实际的行动相结合,把自己努力融入到大时代当中。然而,古代智者认为靠个人意愿的挣扎是无法完全打破背后的内向意识和局限性的。因此,许多《饮中八仙》、《书湖阴先生壁》等的古诗都在强调唯有相对淡泊的心态,才能达成真正的大器和豪壮的品德。唯有内心得到的平静抗拒异端的冲击,才不会因为现实的迷花而迷失自我的价值取向。一个“不欲北伐”的最大堪舆制定者告诉我们,心中没有物质的牵绊和笼罩,才是心理健康追求和成功道路上的重要因素。
思维逆转
一些古诗则让我们思考想要创造自己的优秀业绩,需要考虑率性而为的抉择。这可以从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诗句中得到体现。当她在对景描写一连串心情上激烈变化的句子之后,在眺望古刹长安钟楼的梦幻中突然苏醒,她的灵魂也得到了另一次猛烈的拨动。这时候,她猛然间认识到她在寻找的其实就是一个“无所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而该境地需要通过关于自我的顶峰和内在平衡的关照,而非任由欲望和功名的强力掌控来达成。一开始,这或许显得颇不可理喻,但是不妨格外关注,也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思考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