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芦苇的诗词

芦苇的诗词

芦苇的诗词

芦苇诗词

芦苇,是许多文人墨客眼中的一朵奇丽的“水上芙蓉”,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芦苇诗词纵贯古今,表现了人们对于芦苇的不同的感性与理性的认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芦苇在诗词中的含义和艺术表现。

芦荻葭菼生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芦苇作为一种生长在湿地、旱涝交替的植物,本身就饱含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也成为了赞颂为志士仁人的才子佳人所钟爱。两千多年以来,芦苇与荷花、菊花一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比如在《诗经》中,就有许多描述芦苇的诗句;在唐诗宋词中,芦苇更是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穿越千年的《长恨歌》中就有“芙蓉如面柳如眉,楼挂绣帘凤自西。——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样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逝去的杨贵妃的容貌,而其中闪烁的芦苇也让作品更加丰富和多元。

万里长江横渡,匹马戍梅庵,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芦苇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常常被用作表达自己不屈不挠的意志,这使得芦苇也成为了奮发向前、自强不息的象征。比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长江画楼伤心梦,多情西岸瘦独催。”绵延千里的大江上悠然的芦苇,在诗人的笔下更加凸显出它顽强卓绝的个性。又如晏殊的《浣溪沙·北客舟行》中,用“煮江天一色,闻笛又添愁。”来寄托对离愁别绪的深情。

借犁问奴何所思,芦花满口不开辞

芦苇的芦花是芦苇的精华所在,柔软的芦花在飘飘的风中,扬起阵阵寂寞的歌声。在诗词中,芦花更是失落悲伤、离愁别绪之中的表达器。如杜甫的《江汉》:“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亡国之痛,亲情之恨,以及离别之痛,都在这朵沉默而美好的芦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庭芳尽已衰,须信后庭归

诗词中的芦苇,有时也被用来表达一种无力和消逝的状态。歌词中曾写道:“绿尽灯红度,凭栏人不说。——肠断未断声,依旧在天边走。”这里的芦苇则直接表现了人生如修长的芦苇般,不停地成长、挣扎和黯淡。而当芦苇倾向于渐渐枯萎和消逝时,不禁会让人感叹并思考自己所追求的一切是否与芦苇相同,成为诗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一支点睛风景。

在座之君子

芦苇作为中国的一种特殊的植物,在诗词中捕捉到了人生的种种境遇,为我们诗文文化的沉淀和升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芦苇的清新和特立独行,芦苇的坚强和执着,芦苇的震慑和深情,让我们无法割舍,也许对于每一位热爱文学的人来说,芦苇的诗词永远都只是一个自己的诗意。我们应当在心中好好品味、悟习,从中寻找自己的生命中的脉络。因为,只有真正理解芦苇的诗意,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