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解释诗的意思
清明古诗解释诗的意思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汉族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清明节除了需要去祭扫祖先,还会有很多人赏花纳凉游山玩水,放风筝等活动。而古人则会以诗歌表达对清明节的祭扫和怀念故人的情感。下面我来分析几首令人感慨的清明古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诗,写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象,暗喻着逝者的离去。第一句,描述的是这个节日阴雨连绵的景象,让人想起“雨打芭蕉”。第二句直接引出了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念念不忘的逝者:“路上行人欲断魂。”第三句则是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诗人询问有没有能找到一家酒馆,想来品尝一杯酒,留下走人的回忆。最后一句以“杏花村”为代表,概括出这样的场景:每当相思化成往事,就会乘着东风去杏花村。
《清明日祭故人》宋·曾巩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
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
重上君子堂。
这首诗则完全是一个寄托哀思的表达。先是一句“人生不相见”的哀叹,呼吁寿命那么短,人们何必各自为政,不如结伴同行。用“动如参与商”来比喻时间紧急,而在古代京市文化里,“参与商”是指韩参知、张与伯和刘商三位好友,他们结伴而行、互相学习做人,留下了很多知名的故事和佳话。接着是问这个清明夜的来临,是否太过凄凉;诗人与逝去的故人再也不会相见,这让人想到了孔子中年时的自我安慰——“周南作之悲,其词之痛,断骨离髓也,亦无敢听者”。最后是以回忆来自慰,自我安慰的方式很有感染力。
《清明前一夜未眠觉坐到五更》唐·杜甫
昨夜五更前,
梦觉清明节。
一庭菜自萌,
不识自是月。
迟疑扫千乘,
思向独荒垄。
穷巷岁华晚,
人行亦罢聚。
这首诗比较玩味,一开始就以“梦”开头。诗人在梦里看到了清明节的景象,随后一行庭院中的青菜把他带进了现实中。“不识自是月”意为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飞快。“迟疑扫千乘”的“迟疑”是在等什么,可能是等待逝去的亲人;“千乘”是指皇室的车马,这个词的使用,也许是杜甫的刻意安排,让人看到这是一个富贵人家。而之后的“思向独荒垄”,则与之前的所述形成鲜明对比——零散、破败,描绘出一个人经济困窘、寂寞苦心的形象。“穷巷岁华晚,人行亦罢聚。”在这种寒酸的背景下重拾过往,突出了杜甫的伟大。
《上巳节闲居》唐·朱庆馀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古诗,写了诗人当天闲居、望天的情景。两句“眼底无云古木青”是画面失败的亮点;“淡烟流水画屏中”则表达了隔着房子看到的流水山林。在这种情境下,诗人又暗示只有“得无繁华”才能“岁月静好”。整首清明古诗表达的是人们对烦琐生活、重获自由、重返山林的渴望。孟子有云“明明德于天下者,动于天下成乎”,而“上巳节闲居”的哲理情境,则源于天意玄机,给人以修身养性之道。
结语
以上几首清明古诗涉及多个主题,表达出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繁华生活的追求;语言上也深入浅出,寓意高妙。在新时期里,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历史和经典中汲取营养,读懂古人的情感主题,理解他们用诗歌表达的真情实感。这不仅能增加我们的阅历,丰富内心世界,而且也会更好地反映出我们自身文化的根基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