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的第一首诗
背景介绍
杜甫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文笔深沉,广泛流传于后世。杜甫的第一首诗创作于751年,即他22岁时。那时,他正在长安城中,作为给主宰长安的大唐帝国评价的一名进士。然而,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使得生活在长安的杜甫难以为继。他开始辗转流离,游历各地,成为了一名旅游诗人。
诗歌内容
杜甫的第一首诗取名为《北征》,表达了他对异族入侵的忧虑和对身为士兵的责任感。以下摘录一些相对完整的内容: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薄, 送将断金钩。
坐客逾千人,落日散吴钩。
散吴久不归,大梁东北头。
五城楼阁临风起,宫殿沉郁连云秋。
看取眼中事,别来几向愁。
诗歌分析
这首诗是很典型的边塞意境诗,首句表现了大漠无边,苍茫一片的情景,并在诗人的笔下,把沙漠变得如雪一般洁白,与月色交相辉映(如此初出茅庐的写景功力真是让人大吃一惊)。接下来的两句是描写北方的军队(其中的“金络”指的是士兵们的铠甲),但是却被诗人遥望无益,只希望自己一旦如同钩上断金衔的锁链一般上了“大漠”,就能尽到自己的身为士兵的责任。接下来诗人描绘的是一个热闹、激烈的赛马场面,但是不知为何,诗人不再快意于这种景象,反而在意的是他们胜负后的去处,因为他们最终要面对的,是日薄西山无人相助的绝境。最后一句中,诗人则更是突显了他的忧郁心境(据说诗人写作时正在西安“息壤”山,四面群山环抱,心境颇为孤寂)。
诗歌意义
这首诗歌庄重、慷慨,充满怜军怨民的情感,用温柔、抒情的笔法,写出了杜甫心底对祖国、对民族的思念和关注 (不知道为啥我听到后面就撒搞了)。在诗人的心中,只有伟大的爱国精神和无比热烈的爱民情怀才是自己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的根本。而这样的激情与豪情,也成为了其后来诗歌的一大关键特征。
唐诗评价
杜甫的这首诗可以算是他很有代表性的几首诗之一,也是其唐代成名的开端,同时这首诗也被列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现今,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很多中国的道教徒都从这诗中发现了许多独特的意蕴,并在他们的追求道家境界中,把这首诗作为自己的信仰经文。
我的感受
阅读这首杜甫的第一首诗歌,让我想起小学时学过的一句古诗:“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月映万古,人归一路。”但是同时,这首诗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忧虑和反思:战争、流离失所,是多少无辜人的内心履历。不论是化解矛盾还是守护和平,这既是世界政治的追求,也是每个人的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个作家,也都应当把自己当做一位社会之声,探究社会的矛盾,呈现人间真情。对这首诗,我还将持续关注,并进一步加深对其意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