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什么诗
登鹳雀楼——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登鹳雀楼》中的一句名言。这首诗由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至今为止已有千年历史。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探究其经典之处。
写景入微,自然真情流露
《登鹳雀楼》的前两句诗描述了前方的群山,白天与夜晚的景象,随后与黄河和远方交相辉映,其文采之优美堪称登峰造极!这两句诗用极为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雄浑的自然地貌,慷慨激昂的语调貌似伴随着号角之声响彻云霄,感人至深。在这首诗中,王之涣用笔刻画了白日与黄河这两大自然景观,丰富详尽,清晰自然,真实流畅,所描述的景象,让我们仿佛亲身感受到生动的世界。正是写景入微,自然真情流露,使这首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雅俗共赏,富有思想内涵
《登鹳雀楼》这首诗中,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赞颂了自然,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智慧。诗中的“天下山河繁,美景频疏阔”,便“视阔而色凋”之义。阐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这里笔下所描绘的是一幅平静的景象,但作者置己任外,从而勾画出来的是一幅悲壮的画面,使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极致的耐久。吟咏自然,表白主题的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时世荒凉,有使者来者吊之,怪事天地全非”,既引起了我们文化的传承,也呼吁我们不要毁坏自然万物。
句式婉约,语言精炼深刻
在诗歌的结构上,《登鹳雀楼》是一首七绝诗,每句四个字,而诗歌行文亦将文字的空间最大限度利用,内容数量丰富。在表述思想感受方面,王之涣的语言风格婉约精致,写境妙曼,充满了时代特色,而且十分耐读。其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音、音乐和色彩的组合,清雅而又典雅,充满哲学情趣。王之涣的字字句句耐人寻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经久不衰,感染人心
诗歌是文学的巅峰之作,因其艺术性,语言性具有长期的传世价值,成为了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登鹳雀楼》就是这样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经典之一。这首千年古诗,留下了千载流芳的美誉,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巅峰之作。同时,诗歌和文学既有其独立的价值,又是一种表达时代感情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一种极其流传的文化,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思想和文化上的导向,也引导着人们的情感和行为。《登鹳雀楼》通过其深刻意境,优美的语言,经久不衰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内心以及行为,感染人心。
结语
万物有灵,自然万象,是亿万年来人与大自然相互适应发展的结果,我们应该向大自然学习谦逊、学习勇气。王之涣的这篇诗歌《登鹳雀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瑰丽而悠远的自然世界,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到人类有限的生命永远难以与大自然无边无际的无限相比。如今,当我们在因为各种快节奏的生活而迷失自己,当我们看到生境破坏、栖息地日益减少时,我们又该如何去体会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保护它呢? 这篇经典的古诗就是一个启迪我们思考,激发我们内在情感的媒介,它将一直经久不衰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