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是古诗吗
人之初是古诗吗?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不仅被用来形容人类天生善良的本性,还经常被引用于各类文章、电视剧和电影中。那么,这句话是古诗吗?获得广泛传播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人之初,性本善”是出自《大学》
我们最初接触“人之初,性本善”很可能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上,这句话经常与《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一起出现。但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于《大学》。《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是一部儒家经典。其中第一章明确写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可见,《大学》讲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美好品德,而在第二章时提到:“天下之民,诚为天下之民难得也,得之可得大宝也。” “诚”在这里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性情,它被描述为“天下之民难得也”。《大学》后来写道,如果引导人们的本性“诚”去追求“明明德”,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因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
这句话的作者是谁?
虽然“人之初,性本善”在文化中十分有名,但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句话的作者是谁。实际上,它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学者郑玄。郑玄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经学家,他负责编纂了许多儒家经典。而因为他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贡献,《大学》才有了今天的版本。
为什么这句话被广泛传播?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在人们心中具有非常积极的含义,形容人类普遍具有一种善良的本性、也就是为正义而善良。由于这种善良本性是人类所共有的,所以这句话被看作是一种普适性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许多文化背景都共同认同的。
此外,这句话也经常被误称为《三字经》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人把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错认为《大学》的内容。因此,这句话又被称为国学教材,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名言。
这句话的其他版本
尽管“人之初,性本善”最常用于形容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其实它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被所有的儒家经典所认可。有一些经典内容中的说法与“性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论语》中的“人性恶”、“人心难测,难以自得”的说法,与“性善”有所不同。而《大学》的说法也被认为不如《礼记》中的“人性善”的表述那样明显。事实上,许多儒家学派在解释人的本性时,都有自己的看法。
除了《大学》的“人之初,性本善”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版本,如“人心本善”、“人之初,性本情”等等。
结语
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其实还有很多争议。不同的人或者文化背景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但是无论如何,它都是一句充满普适性的文化名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让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这个时代,记得捍卫人性善良的本质,在文明和道德面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